在智能物流飛速發展以及倉儲環節愈發重要這兩大背景下, “云倉”就誕生了。2013年, “云倉”的概念開始被提及, 到了2014年, 各類云倉就已經陸續實行與開展。各大電商巨頭紛紛開始籌劃布局云倉建設, 陸續搭建自己的物流配送體系, 比如阿里、蘇寧、京東等已經開始了云倉儲戰略的實施。單倉模式顯然被遺棄, 現在電商企業眾多, 競爭十分激烈, 能夠做大的電商, 其物流規模必然面向全國各地。從這種意義上, 對于電商企業, 多倉模式是必然的。
面對多倉運行的必然趨勢, 對于分散在各地的倉庫如何進行管控, 如何更好地調配倉儲物品, 云倉的必要性就突顯出來了。所謂云倉, 其實就是“互聯網+倉儲”的結果, 云倉儲模式可以通過云計算等技術搭建一個信息平臺, 從而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 對各地倉庫進行統一監管和調度。另外, 云倉實際上是面向倉配一體化的產物, 使得物流配送環節與倉儲環節更好銜接, 更好滿足消費者對物流準確快速的要求, 有利于企業保持優勢地位和競爭力。
隨著智能物流的飛速發展, 國內學者們紛紛對智能物流云倉儲的意義、發展前景、現有模式等進行了詳盡的闡述和分析。目前國內對現有云倉儲模式的剖析將各類云物流平臺主要可以分為五種, 包括 (1) 大型網購平臺“智慧云物流模式”, 例如淘寶、京東等大型網上零售平臺正準備構建“智慧云物流”平臺; (2) 供應鏈核心企業“智慧云物流模式”, 如海爾集團建有海爾商城、海爾物流, 未來將向海爾“云制造”方向發展; (3) 大型第三方物流企業“智慧云物流模式”, 例如專注于配送業務的第三方物流企業, 迫切需要利用智慧云物流提高效率; (4) 面向中小企業Saa S“智慧云物流模式”; (5) 基于社交物流的“智慧云物流模式”。
以上5種模式各有其特點, 有著不同的客戶群, 都有一定的市場占有率, 但這些平臺之間聯系甚少, 分散管理, 重復建設, 資源浪費等等問題存在, 因而仍需要提出多種平臺整合成一個云物流體系模式。
(1) 倉儲體系遍及全國, 倉儲是分散的, 但管理是通過云平臺集中管控; (2) 其主要依靠信息和數據創造價值; (3) 云倉儲并不僅僅是倉儲的概念, 而是面向倉配一體化, 規劃最近配送, 旨在使整個供應鏈扁平化。
首先, 布局及搭建全國各級分倉;搭建者要在全國主要區域、主要城市建立分倉, 這是云倉最初的形態, 然后通過集中的數據管理實現貨物的就近配送和最優調度。其次, 構建信息平臺, 保持信息共享;真正完善的云倉模式是旨在全國的物流企業都參與到這個物流信息系統中, 查詢到車、貨、顧客需求等所有相關信息, 無論企業規模大小, 都可以實現信息共享, 打造全國云倉布局。接著, 物流企業聯手搭建大物流平臺。
從專業角度來看, 相比于傳統物流, 云倉物流在很多事關供應鏈效率的指標上有明確的改善, 比如訂單完成提前期會縮短, 也就是消費者會更快收到貨物, 整個供應鏈反應時間也會明顯縮短, 庫存成本、配送成本也會有所降低, 成本低了, 資金周轉也就更快了。
從理論上講, 一方面, 傳統物流流程會因信息不對稱而造成各種資源浪費問題, 而云倉可以很大程度上改變這一現狀。通過云計算、大數據、GPS全球定位等技術, 實現信息更加對稱的物流流程。對運輸資源、倉儲資源、人力、貨物等眾多資源優化部署和調配。同時利用云計算中分布式計算和并行處理以及集中管理的技術, 各種閑置資源可以最有效的發揮其價值。
根據國內云倉發展現狀, “云平臺”搭建及大物流模式的實現目前還面臨以下挑戰: (1) “云平臺”的搭建首先會面臨規范和標準的問題, 這是國家宏觀政策的問題, 也是物流地域劃分、交通運輸體制、基礎設施等的問題。 (2) 我國“云平臺”現狀仍不樂觀, 雖然目前已經有各種“云平臺”在籌建, 但是并沒有一個鮮明的權威的領頭企業, 只能說我國“云平臺”還在起步和摸索階段。
從布局來看, 云倉要想達到比較成熟的形態, 將包括核心城市云倉、城市云倉、社區云倉、跨境全球云倉幾個層次與區域。具體而言, 未來的云倉模式的發展方向有以下幾點:
一是多層級云倉平臺運行需求。所有商品進入云倉平臺, 都會需要跨層級進行多倉調配。二是三四線云倉會成為渠道下沉的核心。因為一線城市電商發展更加成熟, 市場相對飽和, 而三四線城市和農村還有很多市場可以挖掘, 有待開發。三是企業的利益來源將不再是倉儲或者物流, 而是通過云倉這種商業模式帶來一些增值服務, 倉儲發展最好的結果就是倉庫是物品快速經過的一個車站, 盡可能快捷高效地完成倉配的過程。云倉平臺的發展會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整個物流業的水平。
綜上所述, 云倉要想發展到較為成熟和完善的狀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但一旦實現, 會帶來整個物流業的進步, 為眾多商家帶來更多的市場利益, 我國供應鏈環節也會面臨質的飛躍
上一篇: 物流倉儲配送系統的設計與實現路徑探討
下一篇: 云倉管控成本降本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