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倉配的概念源自一種全新的物流倉配運作管理模式, 本文將其稱為云倉配模式。云倉配概念中的“云”是基于“云計算”技術而言的, 是指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倉配運作過程中各種終端設備之間的互聯互通, 形成一個將各站點倉配運營能力整合于一體的物流網絡體系。傳統模式下由各供應商自營物流負責的倉配業務, 在云倉配模式中, 全部都由云倉配體系統一調配執行, 利用規模效益為用戶提供更優質服務的同時降低物流成本, 提高運作效率。
2013年, 中國社會物流總成本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高達18%, 而美國為10%以下, 英國為9%左右, 日本甚至達到了8%。國內物流行業“高成本低效率”的問題開始凸顯并引起各方關注。
2014年,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有關專家表示[1], 中國物流業已步入轉型升級的新階段。但是, 物流業發展總體水平還不高, 發展方式比較粗放, 主要表現為物流成本高、效率低。對此, 《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 (2014—2020年) 》指出:“面對行業現狀, 中國需要鼓勵社會資本更多地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提升和發展倉儲、運輸等業務。”
2015年商務部提出, 國家將鼓勵民營資本參與物流信息平臺建設, 推動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技術在產品可追溯、在線調度管理、全自動物流配送、智能配貨等領域的應用。
之后, 京東、百世、弘信等物流企業以及政府部門都在積極探索智慧倉儲模式創新, 其中就包括弘信推出的“云倉配”模式。經過各方幾年的努力, 物流業的降本提效已取得了顯著成效。
2017年, 中國社會物流總成本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降到了14.6%, 物流行業“降本提效”取得了初步成果。
云倉配模式主要為產業供應鏈鏈條各環節企業提供倉儲和配送等基礎物流服務, 并輔以交易結算、供應鏈金融、集中采購等增值服務, 為客戶提供規范化、標準化、信息化的供應鏈物流服務。
云倉配模式為客戶提供集廠內倉庫、總倉、區域分撥倉庫、城市配送倉庫等多級串聯的倉儲服務。具體服務包含:
(1) 倉庫硬件:匹配快消屬性及客戶需求的倉儲基地篩選、改造、驗收、啟用, 倉儲設備投入等。
(2) 信息管控:采用倉配一體化的WMS倉儲管理系統, 對出入庫、在庫監控、園區管理等各環節實行全程信息化管控。
(3) 倉儲:針對快消行業不同產品的屬性及淡旺季差異, 整合需求互補的客戶群, 實現庫容共享, 按使用流量計費模式。同時借助信息化系統智能化統籌出入庫分配及標簽唯一性綁定, 統一規劃作業區, 優化不同周轉率分區。
(4) 標準運作:實行全國統一標準的倉儲運作管控體系, 同時融合客戶的區域個性化管理需求, 實現全程統一規范運作的流轉, 承擔庫內100%貨損貨差。
(5) 增值服務:配套提供退換貨管理、二次包裝、貼標、庫齡分析、臨期及過期產品處理等增值服務。
云倉配模式主要為客戶提供集省際干線、省內調撥、區域分撥、城市配送等全網配送服務。具體服務包含:
(1) 車型匹配:合理搭配配送車輛, 提供側簾車、飛翼車、箱車、面包車、電動車等多種不同型號及尺寸車型供客戶選擇, 針對不同客戶的配送需求, 提供托盤化、散碼等多種運輸方式。
(2) 全程管控:采用倉配一體化的TMS運輸管理系統, 同時搭載基于移動互聯技術應用的TTS車輛管理系統, 實現配送車輛的調度計劃、預約、簽到裝貨、在途軌跡、交卸貨、電子簽單、節點進度時效預警等全流程的即時性管控。
(3) 配載:針對中小客戶多品種、小批量、多頻次的配送需求, 借助系統智能化實現不同貨主的貨物統籌配載及配送線路優化, 可實現單品類整車配送、單品類多點配送、多品類整車配送、多品類多點配送等不同配送業務形態, 提升配送響應時效及車輛利用率。
(4) 標準時效:綜合考慮區域差異等客觀因素, 實行區域統一的配送運輸時效標準, 并可結合客戶的實際需求增設“加急配送”等個性化服務, 同時實行運輸配送過程的標準化作業。
(5) 增值服務:配套提供理貨上架、代收代付貨款、退換貨處理等增值服務。
云倉配模式在提供傳統物流模式中常見的倉儲和配送服務以外, 還為客戶提供交易結算、供應鏈金融、集中采購等增值服務。交易結算方面, 云倉配為快消產業客戶提供基于倉儲及物流運輸基礎服務的庫容交易、在庫貨物貨權交割、代收代付等交易結算服務。供應鏈金融方面, 云倉配為快消產業客戶及平臺成員企業提供基于物流基礎服務的供應鏈金融服務, 包括供應鏈資金診斷與咨詢、應收/應付賬款融資、倉儲設施設備/運輸車輛采購融資、倉單/現貨質押融資等服務。集中采購方面, 云倉配通過整合規模效應, 為快消產業客戶及平臺成員企業提供更優惠、更便捷的集中采購, 包括叉車、貨架、倉儲輔助耗材、車輛等物流設施設備。
云倉配模式采取的“協同倉配”, 具有網絡經濟的成本優勢, 通過信息共享平臺, 將商品的存儲信息有權限地向相關節點反饋, 可有效改善各環節的供應鏈管理水平, 是供應鏈管理的進一步發展。它將企業控制范圍擴大到供應鏈上所有節點, 讓企業及時獲得供應鏈中自己所需的信息, 最重要的是它讓企業知道產品的狀態, 如生產、存儲、運輸、銷售以及能否按時到達等。這種以倉儲物流信息共享為基礎的物流服務, 使生產企業、零售企業、運輸企業以更低的成本解決企業內外物流問題成為可能。
在倉儲方面, 傳統物流模式下, 商品在離開工廠成品倉庫之后, 商品的存儲條件往往無法保證, 而存儲環境的變化往往會帶來巨大的商品品質的變化, 一旦問題商品流入市場會帶來無可估量的經濟損失。云倉配模式, 可以協同上下游環節倉儲環境, 執行統一的商品存儲標準以保證商品質量安全。
在配送方面, 傳統物流模式中, 零售終端不同的客戶為了維護自身供應鏈的穩定, 對供應商的配送時效、商品屬性都有許多的限制條件, 對于不滿足執行限制條件的供應商, 還有很多的處罰措施。這主要是由于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導致的, 云倉配模式的共享信息平臺可以與零售終端做到信息共享, 一方面讓客戶及時掌控商品配送信息, 另一方面共享庫存信息, 使得供需雙方的庫存周轉率共同提高。“協同倉配”有效地優化了各方的供應鏈, 帶動社會資源的有效利用, 能夠真正實現綠色倉配。
云倉配模式基于“云計算”技術, 實現了各種倉配資源之間的互聯互通, 同時將共享的理念引入物流行業, 通過對共享物流信息平臺的運營模式進行分析, 將實現社會運輸、倉儲、人員等信息資源的共享, 從而加快物流信息的流通, 降低社會成本, 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
目前, 各行各業的供應鏈管理中傳統物流模式仍占有一定的比例, 但傳統物流模式單次配送量少、配送效率低、配送成本高, 且沒有先進的信息系統, 無法準確進行庫存控制, 耗費大量人力、財力但物流效果卻不好, 無法達到快速響應的戰略要求。另一方面, 傳統物流模式下倉庫、車輛等物流設施設備及人員都相對固定, 面對需求波動大的產品, 自營會導致旺季時物流資源不夠用, 物流服務水平跟不上, 淡季時物流資源均出現閑置, 無法應對市場的變化。
針對傳統物流模式中的上述弊端, 云倉配模式下開展的共倉共配無疑是一種很好的解決之道。以快消品行業為例, 該模式可為客戶創造如下價值:
(1) 經銷商、代理商只需集中精力拓展客戶;
(2) 減少貨物搬運次數;
(3) 提供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專業物流服務;
(4) 高效率的資本運作;
(5) 降低經營風險;
(6) 提高顧客滿意度。
其中在物流服務方面, 云倉配模式具有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特點, 具體體現在兩點:
一是高頻率、小批量、多品種配送。云倉配模式集中了多個貨主的貨, 利用規模效益實施貨物配載, 在 (下轉第46頁) 保證成本降低的前提下使得高頻率、小批次、多品種配送成為可能, 提高快消品供應鏈快速性與響應性, 降低整條供應鏈的庫存水平。對于快消品供應鏈零售終端, 高頻率、小批量、多品種配送模式使其需要的貨架陳列空間更小, 缺貨率更低, 預測準確度要求也降低, 還能及時處理退貨。
二是靈活的物流安排。對業務量呈季節性變化的經銷商和代理商, 傳統物流模式難以應對, 而云倉配模式可以撫平經銷商之間的季節性波動, 以更低的物流成本獲得穩定的物流服務, 比自營物流具備更強的柔性。
目前云倉配模式多按行業區分聚集目標客戶, 尤以快消品行業為主, 這與快消品品類眾多、周期較短等特點不無關系。云倉配模式實施的共倉共配能提供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專業物流服務, 降低缺貨率, 提高滿意度, 為快消品供應鏈創造了巨大價值, 將是快消行業供應鏈管理運作的趨勢所在。
就其它行業而言, 云倉配模式的聚集趨勢應從廣泛覆蓋城市各零售終端的品種著手, 這樣更能利用其優勢降低市內配送成本。
在“互聯網+”發展環境之下, “新零售時代”也逐漸拉開了帷幕。物流行業保持一個健康穩健的心態試著進行共享物流會給這個行業帶來更多的新動力[2]。
放眼未來, 隨著新零售的發展, 電子商務物流需求以及線上線下融合的物流需求同時釋放, 無疑會對物流行業提出更高要求。深度整合倉儲資源, 使線上線下共享倉儲資源、共享商品庫存將是未來行業發展趨勢[3]。
云倉配模式利用計算機技術和共倉共配的先進理念, 不僅實現了資源共享, 優化物流資源配置, 更提高了物流系統的效率, 降低了物流作業的成本, 提升了物流服務的水平, 是一種值得肯定的物流新模式。
上一篇: 倉儲的變革——云倉
下一篇: 基于新業態新銷售的倉儲配送管理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