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作為茶葉原產地和第一生產、消費大國, 擁有著上千年的飲茶歷史, 富含著上千年茶文化底蘊, 但是在我國茶企當中, 茶葉的采購與倉儲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 制約了茶企的進一步發展。所以本文不僅要追溯茶歷史, 還要分析我國目前茶行業發展的現狀, 進而制定出合理的發展戰略, 從而提高我國茶企在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繼飲茶熱度上升后, 茶深加工產品豐富了起來, 國內消費市場的茶品類格局相對較穩固, 沒有出現較大的波動, 在茶文化的積淀之下, 在茶產品中綠茶仍占有重要地位, 2016年綠茶的消費仍可以占到總茶產品消費的1/2, 說明它依舊受消費者青睞。在茶產品中黑茶屬于近幾年茶葉消費市場的熱點茶類, 深受年輕消費者的喜愛。對比前兩種主要的茶產品以外, 烏龍茶的市場就基本穩定了, 不溫不火, 但是對于我個人來說本來是蠻喜愛烏龍茶的, 其他茶類就顯得沒有這么樂觀了, 越來越退出年輕人的生活圈了, 但是還是有一部分老年人依舊熱衷于白茶, 總的來說茶的消費還是趨于穩定。
茶不僅在中國有著很高的地位, 在國際上也有著很大的影響力。盡管在上文中說到我國的茶葉產業面臨著一個問題就是庫存過剩, 但是就單看茶葉出口量而言, 我國茶葉出口量整體處于逐年增長的狀態。在中國古代就有歷史悠久的運茶古道, 作為最早的茶貿易通道, 不僅可以貫通南北, 還直達青藏高原, 向外沿絲綢之路延伸至整個亞洲, 甚至遠達歐洲大陸。而在今天, 我國的“一帶一路”建設為茶出口提供了便捷, 不僅將中國的茶葉遠銷世界各國, 將茶文化也遠播海外。2015年“一帶一路”戰略的正式啟動, 推動了茶葉的出口消費。
每一個中國人都深受茶文化的影響, 根據中國茶葉流通協會數據, 2015年我國就有4億多的茶葉消費個體, 其中有3/4的城市消費者擁有一定的經濟實力消費茶葉, 還有將近1億多農村消費者喜好喝茶, 到2016年, 茶葉消費群體還在擴大, 人數只增不減, 在茶葉銷售有著龐大的市場, 而且在茶的副產品消費上還存在巨大的潛在人群, 越來越多的人把喝茶作為享受生活, 在追求喝茶的道路上越走越遠[1]。
由于地域差異, 我國的茶葉市場相對分散, 主要分布在江南一帶及江北一帶, 多處于丘陵地帶呈一個分散狀態, 而且處于商品化初期, 整個行業看起來處于一個亂序狀態, 雖然已經有著成千上萬家企業躋身茶行業, 但大多都是小中型企業, 而且較為分散, 沒有整體規劃, 缺乏大規?;l展, 不利于資源的組合。而且大多的企業還是把傳統茶產品作為主導銷售, 還是采用粗放的經營模式, 雖然也有部分規模化企業崛起, 但他們更多的是以特定的茶葉產區作為茶葉采購點。分散的小地區生產導致采購不方便, 運輸成本高, 倉儲也需要巨大的成本, 不利于茶企的進一步發展。
從企業規模來看, 小批量生產占茶市場的大部分銷售, 缺乏主導茶行業發展的企業, 到目前為止擁有茶企7萬多家, 但是產值上億的企業不過百家, 難以引導中國茶行業向著較為強勁的競爭行列發展, 小企業基本把茶葉產區作為茶銷售的宣傳點, 雖然這樣對茶葉采購和倉儲帶來了許多便利, 但是也嚴重影響到茶葉在市場的流通。小的茶企通常以個體戶零售的方式銷售本地的傳統茶產品, 并沒有較多的關注茶品牌, 缺乏打造茶品牌的決心, 導致小地區茶農對于其品牌的打造也缺少認知, 對于茶葉的采購與倉儲質量也沒那么重視了。
通過各個方面的了解, 近十年來, 我國茶葉產量有著穩定的增長, 到2016年我國的茶葉總產量已經超過兩百萬噸了, 較2015年提升了7個百分點。而在這200萬噸的茶葉中有2/3的在國內銷售, 出口的只有30萬噸左右, 還有20萬噸選擇深加工和庫存?,F在面臨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產大于銷, 而且近幾年來我國茶葉消費雖呈增長態勢, 但遠遠低于產量增長的速度, 況且茶葉庫存也在逐年增加。隨著庫存的積壓, 一方面影響到茶農生產信心, 另一方面不利于茶葉在市場的流通[2]。
要生產就必須要采購, 基于我國現有的茶生產分布, 制定合理的采購計劃是相當重要的。我們必須清楚地知道在我國不同地域對茶葉的需求異同點, 甚至考慮到出口, 還要根據海外具體地域的區別, 制定出獨具特色的采購計劃和預算。這不僅僅是茶葉銷售政策的一種延伸, 還是一種控制機制, 幫助茶企業合理分配資源, 有效的控制企業資金的流動, 從而控制成本, 讓企業專注于茶行業的發展。
雖然我國茶產的分布不太集中, 但是企業可以選擇優化供應渠道, 選擇相對集中的茶資源采購, 既能減少采購成本還能提升茶葉質量。小型企業采購還是選擇向茶農直接收購, 但是存在問題就是運輸成本大, 采購日期長, 導致茶葉質量下降, 企業可以選擇讓茶農集中生產集中供貨, 但是要避免單一供貨, 讓貨源之間存在一定的競爭機制, 減少茶企資金的流出, 采取讓多家供茶方競標的方式來提高企業采購茶的效率和質量。
外部環境對茶葉的采購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外部環境包括宏觀和微觀, 在茶葉采購中, 最大的宏觀因素就是溫度及氣候的變化。季節變化和溫度變化影響著茶葉的種植產量和質量, 因而茶企在進行茶葉采購時要充分的考慮到季節和溫度條件。微觀環境是指市場的變化或者政府政策的調整, 對于茶企來說, 要實時檢查市場需求變化, 對市場變化進行相應的預測, 對采購量做出及時的調整, 從而做出正確的采購行動, 減少庫存。除此之外, 政府政策也是影響茶企采購的重要因素, 若是茶企可以合理的利用好政府政策就可以有效的節約采購成本。
茶葉的儲藏對環境要求比較高, 主要是在于防止茶葉的吸濕、吸異味、霉變與陳化等問題, 這不僅僅需要儲藏場所應具有地勢高、陰涼、干燥、無日光照射的條件, 更是要求茶葉存儲倉庫處于通風排水良好, 無異味, 無污染、清潔干凈的室內倉庫內。除此之外倉庫還需要做到門窗密封嚴密, 必須配有深色的遮光布簾用來遮擋強光照射, 倉庫還應具備嚴格的防火、防盜等安全設施, 這不僅關系到茶葉的安全, 還關系到人員安全, 如果倉庫處于離污染源較近的位置也是不允許的。這些都是茶葉在儲藏中必須考慮到的。
對于儲藏在倉庫的茶葉不僅要控制好倉庫的客觀條件, 還需要做好及時的養護, 確保茶葉質量。首先要求做好的就是包裝, 在茶葉進入倉庫之前, 包裝件必須做到完整嚴密, 沒有一點破損, 而且不允許有水濕, 既要確保沒有污染, 更要保證不能有異味;在包裝材料、包裝方法、標志、標簽等方面也必須符合茶葉包裝的標準要求, 才可以進入倉庫儲藏。還有就是茶葉堆碼的問題, 必須要堅持安全、平穩、方便、節約和防火等原則, 根據具體的包裝材料選擇不同的堆碼方式。這就需要好的倉庫管理員和完善的保養機制了。
茶葉作為一種農產品也是有保質期的, 過期變質的農產品不能食用, 茶葉當然也會過期變質, 一旦過期茶葉就失去了自身的品質和韻味, 雖然許多消費者不認為這樣, 茶商則更不愿意承認, 所以現在大多茶葉的包裝上不會注明保質期。對于不同等級的茶葉保質期自然也不同, 像普洱茶、黑茶陳化以后的會更好一些, 所以他們的保質期就比較長。實際上, 國家已經以食品衛生作為標準, 定制了茶葉的食用標準, 但是不法商戶為了經濟利益作出損害人們安全的事也是常見的, 所以必須要制定好保質期, 確保茶葉的品質良好。
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愛上品茶, 這就對茶企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對于茶企來說, 茶葉的采購與存儲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環節, 所以, 茶企要優化其采購與倉儲物流, 在保證茶葉質量的同時, 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促進茶企的持續健康發展。
下一篇: 關于智能化倉儲物流示范基地的六點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