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中小企業中有60%以上無法獲得1年~3年的中長期貸款,而56%的中小企業將貸款作為獲得融資的主要途徑。而中小企業的數量占企業總數的99%,這種畸形的局面使得占比99%的中小企業只能獲得全國總貸款數量的20%。中小企業對資金的需求量小,但是需要審批快、利率低,否則錯過商機,對中小企業來說就失去了融資的意義,另外,由于中小企業利潤空間有限,無法承擔過高的融資成本。供應鏈金融的特點剛好滿足中小企業的需求。
供應鏈金融是近年來供應鏈管理領域與金融領域發展的新方向,國家出臺了相關政策鼓勵供應鏈金融的發展。早在2016年2月,中國人民銀行等八部委印發了《關于金融支持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若干意見》,倡導大力推動工業企業融資機制創新,明確大力發展應收賬款融資,建立應收賬款交易機制,解決大企業拖欠中小微企業資金問題。該政策旨在推動大企業和政府采購主體積極確認應收賬款,幫助中小企業供應商融資。
供應鏈金融的主要業務形態有應收賬款融資、預付款融資、存貨融資和信用融資。中國人民大學中國供應鏈戰略管理研究中心調研的數據顯示,供應鏈金融服務企業開展了各種供應鏈金融服務模式,但業務發展情況各不相同。通過對調研企業已開展的業務模式進行統計,開展應收賬款融資的企業最多,如表1所示。
根據世界銀行集團國際金融公司(IFC)專家估算,我國的存貨總量在100萬億元左右,而全國各類型存貨融資量的年度發生額在5萬億~8萬億元之間,由此可見,我國存貨融資率極低,存貨融資的市場缺口巨大。
因此,急需發展存貨質押融資業務,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本文將全面闡述存貨質押融資業務的風險,并探討如何運用科技手段賦能倉單數字信用與風控建設,助力倉儲企業存貨融資業務的發展。
存貨融資業務模式,也叫動產質押融資模式,是指借款企業將存貨質押給銀行作為擔保,并將質押物交給第三方倉儲企業進行保管,從而獲得貸款的一種融資方式。保管質押物的企業一般為第三方倉儲企業,具有合法保管動產的資格,并能夠對動產的價值進行評估,出具評估證明。具體操作流程如圖1所示:首先,由融資企業將可以抵押的產品存入倉儲企業的金融倉(融通倉),然后以倉單作為憑據,向金融機構申請貸款,通常情況下,該倉儲企業是與金融機構長期合作的企業,金融機構授權金融倉對該批產品進行價值評估,并出具評估證明,金融機構以評估的價值,給融資企業放款,放款額度一般小于商品評估的價值。
存貨質押融資業務模式中,存貨的范圍主要包括煤礦、鋼材、糧油、有色金屬、藥品、零售批發建材、家電等十幾個行業。主要原因是這些行業的存貨價值相對穩定、變現能力強、流通性較好。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商業銀行為了規避風險,會對開展質押貸款業務的存貨/動產進行種類劃分,篩選一定時間內比較穩定的產品參與質押貸款業務。雖然該模式下,存貨由第三方倉儲企業提供專業化的管理,風險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降低,但該融資模式依然存在固有的風險。
存貨質押融資業務的前提是銀行愿意授信,所以銀行需評估第三方倉儲企業的信用。影響該風險水平的因素包括:第三方倉儲企業的專業水平、與銀行的合作歷史、企業的違約賠償實力等。
融資企業一般都是中小企業,這些企業往往財務制度不健全、企業信息化程度低。第三方倉儲企業為其擔保,風險巨大。影響該風險水平的因素包括企業信用狀況、財務狀況和發展前景等。
第三方倉儲企業作為被委托方,主要負責監管質押物,向銀行匯報質押物的情況,聽從銀行指揮進行貨物出入庫操作,影響該風險水平的因素主要包括第三方倉儲企業的經營狀況、管理水平、操作的規范性等,比如存貨監管的規范性、出入庫流程的規范性等。
在存貨質押貸款業務中,需要防止倉單造假、重復質押等問題的出現,以及銀行人員內外勾結的質押物非真實價值評估等。
由于存貨質押貸款業務是以倉單作為抵押,前提條件是存貨的價值穩定。但是市場往往具有不確定性,市場環境的變化會導致貨物價格的變化,從而導致質押物價值不穩定,引起抵押風險。影響該風險的因素包括:質押物的可流通性、變現能力、價值是否穩定、是否易于保存等。
區塊鏈技術也叫分布式賬本技術,是一種互聯網數據庫技術,其最大的特點是去中心化、公開透明,且每個參與主體均可以進行數據記錄并上傳數據庫。區塊鏈技術包含多方共識技術、分布式賬本技術、智能合約技術等。基于區塊鏈的供應鏈金融系統,可以將供應鏈金融的各家企業、金融機構和銀行連接起來。
物聯網技術是指通過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照約定的協議,把物品與互聯網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物聯網能實現物與物的連接,能夠讓物體主動發出信息,并反映其位置、狀態等,所以在倉庫的智能監管方面必不可少。
信用是存貨融資的基礎,區塊鏈是信任技術、連接技術與生態技術,有助于實現數字信任,連接交易各方并快速形成互信。利用區塊鏈技術,可以實現賬本記錄的可追溯性和操縱性,將上下游公司的實際交易背景及相關數據整合到供應鏈中,提高服務效率的同時滿足監管審計要求,實現交易行為透明化。同時,區塊鏈技術在供應鏈金融領域的應用能夠為企業進行增信,從而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針對第三方倉儲企業和融資企業的信用風險,可以通過區塊鏈分布式記賬技術,實現多方互信。將第三方倉儲企業/融資企業的交易主體、交易數據、貨物數據、運營日報等各維度數據上鏈,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數字信用的分布式記賬,且該數據不可篡改,實現貿易鏈的真實性、透明性、可溯源性,有助于構建“物信合一”的數字信用,如圖2所示。
(1)針對倉儲企業的運營風險,可以通過加強可視化監管來降低融資風險。銀行可以聯合倉儲企業,對存放質押物的金融倉實施智能化改造。利用RFID、光柵、攝像頭、稱重秤、智能托盤等一系列物聯網設備實時采集貨物入庫、在庫、出庫的信息,生成哈希值上傳至區塊鏈網絡,形成可轉讓、可追溯、可監控、可信的“電子倉單”。同時,可以利用智能合約功能,設定只有在滿足特定條件的情況下,才能執行某些約定,比如可以設置存貨入庫的條件,倉單能作為抵押的條件,倉單所有權變更的條件,等等。從而防止倉儲企業違規操作,并且可以完成貨物所有權的自動轉移。如圖3所示。
通過智能合約的應用,可以完善倉庫準入標準化、存貨監管標準化、倉單流轉標準化,實現存貨(倉單)融資的準入、作業與流轉規范。
(2)針對違規操作風險,通過區塊鏈技術,以及統一倉單登記平臺,完成物理倉單數據上鏈,實現實時確權,從而防止虛假倉單、重復抵押等情況的發生,如圖4所示。同時,為了防止質押物非真實價值評估的情況出現,可以增加AI攝像頭、數量測量儀、掃描儀、飛行器成像儀等,實現貨物重量評估、質量評估,甄別中空、夾帶等現象。
(1)針對質押物的價值波動風險,在具體業務操作流程上,貨主企業申請融資后,借款方、銀行方、倉庫方簽訂相關協議,明確各自職責。貨物價格波動較大,跌破銀行方核價警戒線時,銀行方要求借款方進行跌價補貨或追加保證金。
(2)針對質押物可流通性、變現能力不確定性問題,可以將電子化倉單對接第三方B2B貿易平臺,實現貨物的實時估值和快速處置。
總之,存貨融資的發展需要科技的賦能,借助各種科技手段,可以從重建倉單數字信用、強化倉單智能風控、加速可流轉倉單體系的建設入手。
借助物聯網技術,實現“人、貨、倉”的全方位感知,加速倉儲貨物的智能化管理水平;借助大數據技術,融合物流、商流、信息流,實現貿易鏈的真實性、透明性、可追溯性;借助區塊鏈技術,實現監管數據的分布式記賬,利用分布式賬本的不可篡改的特點,提升電子倉單的信用水平,加速數字信用構建。
基于區塊鏈、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圍繞存貨融資的風險因素,逐步探索和創新解決方案,實現從被動接收向主動管理轉變、從事后追蹤向事先預防的轉變,自動預警、智能巡檢,助力存貨高效、安全、可信的質押融資。
對于倉庫內部實施智能化監管,例如倉庫相關的工作人員可以通過刷臉、定位等技術實時跟蹤,存儲的貨物可以通過智能攝像頭、電子圍欄、溫濕度傳感器、數量測量儀、無線射頻識別等技術實現全方位監管,叉車、托盤、車輛等工具可以通過定位系統實現位置監控,防止濫用。
基于全面的數字信用體系與智能風控機制,可實現倉單融資全流程可視化、數字化、標準化監管,通過推動存貨倉單化、倉單電子化,健全存貨融資服務機制。未來,供應鏈金融的核心競爭力將體現在對供應鏈的全鏈條構建能力上,由于存貨的物理屬性,容易監管和獲取,存貨融資將會是供應鏈金融中的核心環節。
當然,存貨質押融資過程中,除了以上的風險因素需要我們克服之外,還客觀存在一些風險,比如法律風險、市場風險等,這些統稱為系統性風險。這些風險除了受到宏觀環境、經濟環境以及法律環境的影響外,還受到行業參與企業和人員的綜合素質影響,依靠技術手段是無法完全規避的,還需要隨著國家的法律完善、市場的發展、從業人員綜合素質的提高,才能逐漸減少,存貨融資要得到大力發展,還需要參與各方的共同努力。
上一篇: 王少華:倉儲企業的智慧化數字化之路
下一篇: 淺談我國倉儲型物流企業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