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兩年多的鋼貿信用危機, 給鋼鐵物流倉儲業帶來了巨大的沖擊, 導致傳統鋼材現貨交易大幅萎縮, 大批鋼鐵物流倉儲企業被淘汰出局。無獨有偶, 2014年初以來, 隨著我國經濟逐漸步入“新常態”的發展階段, 鋼材需求增長放緩, 鋼鐵企業出貨不暢, 鋼市成交情況持續低迷。這對于鋼鐵物流倉儲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企業的盈利能力明顯下降, 不正當競爭加劇, 行業發展遭遇“瓶頸”。據了解, 經歷了“倉單重復質押”和“行業信用缺失”的公共危機后, 截至2013年底, 上海原來的300多家倉儲企業、鋼材市場 (前店后庫式鋼材市場) 已經減少到80家左右。目前, 存活下來的鋼鐵倉儲企業雖然躲過一劫, 但面臨著僧多粥少、鋼貿行業信用體系缺失的嚴峻局面。
一是鋼材倉庫的“蓄水池”功能萎縮。過去, 鋼貿商和鋼鐵物流倉儲業在鋼鐵供應鏈中一直扮演著“蓄水池”的角色。如今, 由于鋼貿商存放鋼材的需求明顯萎縮, 這種“蓄水池”功能幾乎已經衰竭。例如, 上海的一家總倉庫面積為11萬平方米、倉儲容量為35萬噸、月作業能力為30萬噸的倉儲企業中, 倉庫內存放的鋼材還不足倉儲容量的1/4, 而在以前鋼材需求旺盛、供不應求的時期, 大多數鋼貿商都在該倉庫備有鋼材庫存, 少則數千噸, 多則數萬噸乃至數十萬噸, 有的鋼貿商甚至大量囤貨“捂行情”, 倉儲量經常爆滿。現在, 鋼貿商囤貨的現象已基本絕跡, 倉庫的長期租戶也越來越少, 大多是臨時存放、快進快出, 鋼材進出倉庫的流速明顯加快。以上海為例, 由于鋼材存放需求萎縮, 導致目前上海的鋼材倉儲能力出現過剩, 倉庫的閑置率明顯上升。相關的鋼材社會庫存量統計數據也佐證了這一現象:據統計, 截至2014年6月下旬, 上海的建筑鋼材社會庫存量為33.1萬噸, 其中螺紋鋼26.3萬噸、線材6.8萬噸;而2013年同期, 上海的建筑鋼材社會庫存量為50.2萬噸, 其中螺紋鋼39萬噸、線材11.2萬噸;在鋼材市場需求旺盛的2010年6月下旬, 上海的建筑鋼材社會庫存量為67.3萬噸, 其中螺紋鋼54.3萬噸、線材13萬噸。
二是鋼貿交易成本和稅費亟待減負。隨著鋼材倉儲能力出現過剩, 以及鋼貿商存放鋼材的形式發生變化, 鋼材倉儲企業的主要盈利方式已從出租營業倉庫、收取場地租金轉變為每噸鋼材收取28元的吊裝費, 倉儲企業的盈利能力明顯減弱。那些有沿海碼頭或內河碼頭的倉庫, 經營情況會稍好些, 那些沒有碼頭的倉庫的經營情況就相對較差。為了吸引鋼貿商來倉庫存放鋼材, 倉儲企業間的不正當競爭愈演愈烈, 紛紛采取返利的辦法, 使之成為行業內的潛規則, 少的每噸吊裝費給5~10元返利, 多的每噸給13元。相較以前, 每噸鋼材的吊裝費是30元, 沒有返利。另外, 運營成本和各項稅費大幅增長給鋼鐵倉儲企業造成了沉重的負擔。在運營成本方面, 企業的人力資源成本每年都在增加。在稅負方面, 物流倉儲企業也在“營改增”的范圍之內。改革后, 倉庫的稅負由原來的只征收3%, 改為征收增值稅6%, 抵扣進項稅后, 實際稅負為4.5%, 比原來增加了1.5%。此外, 河道疏浚費、設備維護費等各種費用也都在增加。例如, 以前每臺行車的年檢費是300~500元, 現在每臺行車的年檢費是3 000~6 000元, 假如一個倉庫有30臺行車, 年檢費的增加額就是10多萬元。
三是從“出租者”變身為“經營者”。盡管目前鋼鐵物流倉儲業的經營環境正在惡化, 行業發展陷入了困境, 但我們應該看到, 在“新常態”下, 鋼材倉儲能力出現過剩, 鋼貿商存放鋼材的形式發生變化, 鋼材進出倉庫的速度明顯加快, 這有利于對鋼鐵倉儲企業進行動態管理, 推動其向現代物流轉型。目前, 已有一些鋼鐵電商開始對倉儲企業進行整合。倉儲企業要認清形勢、更新觀念, 盡快從倉庫的“出租者”變身為“經營者”, 在經營方式、服務功能、管理與技術等方面推動自身的轉型升級, 進一步提高社會化、標準化、信息化、機械化和自動化水平。
隨著我國經濟逐漸步入“新常態”發展階段, 對鋼鐵行業來說, 鋼材需求增速放緩, 全球化競爭加劇, 節能減排、技術進步、管理和商業模式創新等壓力和挑戰日趨嚴峻。這就需要企業生產經營者關注如何更好地適應“新常態”的要求, 解決經營中出現的各種困境, 為企業找準未來發展方向提供參考。
上一篇: 供應鏈管理模式下煙草物流倉儲管理系統探討
下一篇: 論煙草物流倉儲傳送帶裝置模擬控制系統設計